在医学领域,尤其是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方面,热消融技术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。2018 年发布的甲状腺消融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,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,2025 版甲状腺消融共识应运而生。那么,2025 版甲状腺消融共识与 2018 版相比,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变化呢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一下。
拓展适用边界且明确禁忌
2018 版共识对消融适应症采用 “严格限定” 策略,聚焦有明确临床干预需求的病灶;2025 版则基于循证证据,细化病灶特征、患者个体情况及治疗意愿的分层评估体系,既避免过度治疗,也填补特殊场景下的治疗空白。
良性结节:覆盖功能性与高风险无症状病灶
2018 版仅将 “直径≥2cm 且伴压迫症状(如吞咽困难、声音嘶哑)或外观畸形” 的良性结节纳入适应症,对无症状小结节、功能性结节(如自主功能性腺瘤)未提及干预方案。2025 版在此基础上,新增两类适应症,形成更全面的临床决策依据:
功能性良性结节:
明确自主功能性甲状腺腺瘤(毒性腺瘤)患者,若因年龄>70 岁、合并严重心肺基础疾病(如重度慢阻肺、心力衰竭)无法耐受手术,或拒绝放射性碘治疗(如备孕期女性、对放射性物质敏感者),可选择热消融治疗,且需术前通过甲状腺核素扫描(如⁹⁹ᵐTcO₄⁻显像)明确病灶功能状态,术后 1-3 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(FT3、FT4、TSH)评估疗效。
高风险无症状良性结节:
针对直径<2cm 但存在 “生物学高危特征” 的病灶:
制定量化纳入标准:超声提示病灶半年体积增长率>50%、内部出现微钙化或边缘模糊,或患者因焦虑情绪反复就医(每年门诊就诊≥4 次),经甲状腺专科 MDT(多学科诊疗)团队评估排除恶性风险后,可考虑消融。
同时明确排除标准:病灶位于甲状腺被膜下且紧邻气管、食管,或超声提示囊性成分占比<20% 的实性结节(消融后复发风险较高)。
转移淋巴结:按大小分类制定消融策略
2018 版仅提及 “颈部转移淋巴结可尝试消融”,未明确操作规范;2025 版基于淋巴结大小及位置特征,制定分层方案:
直径≤1cm 转移淋巴结:
采用 “固定靶点消融法”,消融针插入淋巴结中心,射频功率 25-30W,消融时间 60 秒,直至超声显示淋巴结内部回声从低回声转为高回声(提示组织凝固坏死),术中需避开颈内静脉(距离血管壁≥3mm)。
直径>1cm 转移淋巴结:
采用 “分区域消融法”,先消融淋巴结边缘(远离血管及神经的区域),再逐步向中心推进,每区域消融时间 1-1.5 分钟,射频功率 30-35W;若淋巴结紧邻颈总动脉或迷走神经,需在超声引导下注入 1-2ml 利多卡因凝胶(兼具麻醉与隔离作用),降低热损伤风险,术后即刻超声评估淋巴结血流,确保无血流信号残留。
甲亢患者:量化腺体保留比例,避免永久性甲减
2018 版未明确甲亢(如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)患者消融后腺体保留量,部分患者因消融范围过大导致永久性甲减。2025 版基于甲状腺体积与功能的相关性研究,制定量化标准:
术前通过超声测量甲状腺总体积,按 “每克甲状腺组织消融后可降低甲状腺激素分泌约 10%” 的公式,计算需消融的腺体体积,通常保留 20%-30% 甲状腺组织(约 10-15ml,相当于同侧甲状腺叶下 1/3 体积);
术中采用 “超声造影实时监测”,消融区域需达到 “无血流信号”,而保留区域需维持正常血流;术后 3 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,若仍存在甲亢症状(FT3、FT4 升高),可考虑二次消融(补充消融剩余功能亢进区域),避免过度消融。
从 “单一体积指标” 到 “多维度综合体系”,贴合患者临床需求
2018 版仅以 “病灶体积缩小率” 作为疗效评估标准(术后 6 个月体积缩小>50% 为有效),忽略患者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;2025 版基于 “以患者为中心” 的理念,构建 “病灶变化 - 功能状态 - 症状缓解 - 生活质量” 四维评估体系,更全面反映治疗获益。
多维度评估指标与判定标准
2025 版明确各维度评估方法及量化标准:
注:VAS 评分为视觉模拟评分(0-10 分,0 分为无症状,10 分为最严重症状);ThyPRO 量表涵盖疲劳、焦虑、社交功能等 8 个维度,满分 100 分,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。
疗效不佳的补救措施:明确干预时机与方案
2025 版首次明确疗效不佳的判定标准及处理流程:
判定标准:术后 6 个月病灶体积缩小<30%,或超声造影提示病灶内仍有血流信号(提示活性残留);
处理流程:第一步,超声引导下 FNA 明确病灶性质(排除恶变);第二步,若为活性残留,可在术后 7-8 个月进行二次消融(调整消融参数,如增加功率至 35-40W);第三步,若 FNA 提示恶变(如 PTMC 进展为经典型乳头状癌),立即转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(推荐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+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)。
并发症管理:从 “常见情况应对” 到 “全流程风险控制”
甲状腺消融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 2%-5%,2018 版仅针对出血、声音嘶哑等常见并发症给出建议;2025 版基于临床案例积累,新增罕见高危并发症(如甲亢危象)的处理,并明确消融后手术时机,降低二次治疗风险。
新增 “甲亢危象” 的 “预防 - 识别 - 处理” 流程
甲亢危象是甲亢患者消融后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(发生率<0.1%),多因术前甲亢控制不佳、消融时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导致,2018 版未提及。2025 版制定全流程管理方案:预防、识别、处理。
明确消融后手术时机:消除 “粘连增加手术难度” 顾虑
临床中患者常担心 “消融后组织粘连,增加后续手术风险”,2025 版基于手术案例数据,明确时间节点:
非紧急手术(如疗效不佳、恶变):建议在消融后 3 个月进行,此时消融区组织已形成稳定瘢痕(纤维化程度适中),术中易分离,且不增加出血、神经损伤风险;
紧急手术(如术后大出血、气道压迫):需由年手术量>300 例的甲状腺外科医生操作,术中采用 “超声辅助定位”,沿正常组织间隙分离,避免直接分离消融区粘连组织,降低喉返神经损伤风险。
常见并发症:细化分级处理方案
2025 版对出血、声音嘶哑等常见并发症,按严重程度制定分级处理策略。
共识升级的核心逻辑
从 2018 版到 2025 版,甲状腺消融共识的 “变” 体现在四方面:适应症从 “症状限定” 转向 “个体化分层”,操作从 “原则指导” 转向 “场景化规范”,疗效评估从 “单一指标” 转向 “多维度体系”,并发症管理从 “常见应对” 转向 “全流程控制”;而 “不变” 的是对 “微创安全性” 的坚守(如超声实时引导、重要结构防护)及 “以患者为中心” 的理念(如关注生活质量、细化随访)。
需注意,消融并非 “万能治疗”,2025 版明确排除以下情况:甲状腺未分化癌、广泛转移的甲状腺癌、甲状腺体积>80ml 的甲亢患者(消融难以达到疗效)、凝血功能障碍(如血小板<50×10⁹/L)患者。临床实践中,需由甲状腺专科医生结合患者病灶特征、基础疾病、治疗意愿,通过 MDT 讨论制定最优方案,避免盲目选择消融或手术。